文化部自106年起推動的「文化體驗內容輔導計畫」,鼓勵藝文團隊及藝文工作者研發具有文化內容的教學課程,協助十二年國民教育體制內的學生,在學校的課程中有參與藝文體驗的機會,結合培養賞析能力及興趣,從根本提升國人美學素養。教學內容首重在啟發學生對藝術及美感的感知及興趣,並融入在地的知識與文化,連結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帶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教育。
本活動為文化部東區「文化體驗教育計畫」年度成果,旨在讓在體制教育內的學生也能夠獲得到不一樣的藝文內容,培養藝文感知與興趣,實現文化藝術力向下紮根。
成果會現場將有19個藝師藝團;20案精彩教案,分享在花東地區各校辦理之文化體驗特色課程內容。除有「攤位導覽介紹」,同時也有「 DIY手作活動」以及「計畫推廣說明會」,今年活動首次移師至花蓮市鬧區場地,期盼能讓更多社會大眾看見優秀的實踐內容!歡迎有興趣藝文工作者、學校教職員以及社會大眾前來一起同樂!
19組團隊/藝師 20個精彩教案 展現多元文化教育成果
1.大氣團 2.張方瑜 3.臺東縣解說協會 4.瑪賽工作室 5.太麻里日昇媽媽 6.達尼芙工坊 7.林子璇 8.呂郁芬 *詳細依現場公告與實際內容為主!
藝文團體/工作者參加計畫 學校引進文化課程
藉由認識花蓮玫瑰石,引起學生對於花蓮賞石和石藝的產業發展,並結合文學詩詞創作,帶領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文化。
讓學童認識客家的文化特色,與生活上客家花布應用的生活關聯,並將客家花布元素導入工藝手作,做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手做包。
讓學生了解台東市舊火車站搬遷後轉型發展過程,透過體驗及廣泛的觀察,認識地景藝術與環境的對話反思,並創作出一系列穿越山海鐵馬道的在地採集。
透過藝術家優席夫的創作,讓作品講述花蓮在地文化,使學童產生認同感與反思,也學習賞析畫作,最後完成一件屬於自己對花蓮在地生活印象的作品。
透過戲劇概論、劇本創作、肢體開發、聲音表情、角色創造、劇目排演等單元,鼓勵學生覺察身處的環境及生活,並鼓勵用母語創作劇本,演出自己創作之劇目。
教案引導孩童用不同的視野觀察沿途風景,並運用鏡頭表達及創作,透過攝影課程培養觀察能力。教導學童使用圖像攝影工具拍攝生活中感動的人事物,透過影像挖掘日常生活的美好。
透過歌謠、禁忌,實際體驗過去布農族在大自然種植苧麻材質纖維、製線、整經流程,也經由認識布農傳統織布機及實際體驗回到原初成長學習,開始對文化織藝認識更感到興趣。
藉由布農嬰兒祭典文化,讓孩童認識自己名字由來,並透過認識布農傳統使用的植物-菖蒲,學習製作菖蒲項鍊,循著祖先腳步自己動手種植,與採收並整理,建立與土地情感,連結到生命與文化的根。
傳統食物的sqmu,是早期太魯閣族會製作成玉米粥使用,利用「邊吃邊玩」的主題,讓小朋友體驗傳統飲食文化,使小朋友產生認同與歸屬感,將族人緊緊的凝聚在一起。展現出族群關懷永續生態的意象。
以太魯閣族織布圖案為內容,簡易化機台改以卡片織作為特色。運用各類編織工具,將族群代表顏色重新組合排列,發揮出能展現太魯閣族色彩又具創意的圖形,展現學生編織的創作作品。
以過程戲劇方式,邀請學生實際到花蓮考古博物館,扮演協助小珮解決她的身世之謎過程,以她父親安放在考古博物館中的各項謎題方式,一方面了解她父親的生平,另一方面瞭解豐田玉的歷史。
介紹鐵窗花的由來、製作過程;再從踏查中找尋在地窗花蹤跡,探尋故事並欣賞窗花之美。最後以軟體設計數位窗花,結合窗花故事,以雷雕切割呈現數位窗花詩卡之文創作品。
課程藉由藍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增進學生對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的認識,並實作分為藍染的設計與教學,運用不同的絞、綁法表現獨特的紋路進行創作。
帶領學生認識里山森林的故事,並藉由拓印、標本採集、數位攝影、拼貼、植物標本觀察等不同方式,帶領學生認識森林不同面貌。最後帶領學生以五感體驗森林環境,並以此為題材創作詩篇、圖像及展演。
本課程以流傳於部分阿美族的巨人神話故事為文本,透過戲劇融入教學為方法,並實際訪談部落耆老、參訪原住民文物館等文化體驗活動。盼引發學生主動探尋傳說故事的隱喻與意義,了解前人的智慧體悟群體生存之哲理。
以自然素材之運用及環境保護為主軸,讓學童認識早期先民及部落族群生活及文化美學,引導孩子們接觸在地素材「植物」的結合應用,透過結繩、野外植物辨識、自然素材收、架設完成避雨屋,並將所學應用在生活中。
由鳳林地區色彩採集、色彩命名與應用,,提升孩子對環境中色彩的感知能力,也將在地多元族群服飾的色彩比對,結合學童的個人經驗,進行織圖配色與設計,應用到衣著上。
由在地孰悉傳統文化、語言及具教育經驗之長輩實施教學,讓學生認識排灣族之族群分布、階級制度及部落遷徙等歷史文化。並由國寶陳媽媽嫡傳弟子,傳承排灣刺繡十字繡工藝縫紉繡法,讓學生體驗應用。
本課程主要以生活、土地為出發點,運用舞蹈、音樂、戲劇、色彩等元素,讓孩童從生活中體驗與觀察發現身體的本質,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啟發環境的認同和創作共同的回憶。
團隊成員師承國寶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及其子陳錫煌、李傳燦藝師的教導,以傳統的技藝為根基輔以創新的形式,致力兒童教育演出推廣,包含戯劇欣賞、操偶體驗、戲偶製作、有趣的傳統音樂與鑼鼓、故事接龍及成果演出。
課程代碼:4108860
報名連結:https://www2.inservice.edu.tw/NAPP/CourseView.aspx?cid=4108860
若未事先報名,也可現場填寫資料,獲取時數
國立東華大學文化體驗教育東區研發中心
電話:03-890-5210 | 助理: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