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與教案介紹

教學帶領者為王淑平,目前為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研究生,具有英語和華語教學專長,曾在非營利事業組織成立的育幼院擔任志工及華語教師兩年,也在補教業服務二十年。2019年在花蓮市擔任美感體驗志工老師,有豐富的語言教學經驗與美感教育結合。

教學者旅行過二十幾個國家,並曾在日本奈良、京都、中國西安、美國德拉瓦州Newark市、蘇格蘭愛丁堡、愛爾蘭都柏林、非洲賴索托、史瓦帝尼旅居長時間,對當地生活、文化、語言都有一定的了解,也總在課堂上將世界帶給學童。

這次的計畫源自常聽長者講台語俚語,深入了解背後故事的意義,將之設計課程,希望藉此引發當代的學童透過語言與美感藝術創作認識台灣早期農業時代人們的生活智慧與詼諧,進而對閩南語的俚語學習產生興趣。        

花蓮地區由四大族群組成,有原住民、外省、客家、閩南。其中閩南語俚語是反映早期台灣農業社會的生活寫照,蘊藏著農業時期人們豐富的生活智慧與詼諧。隨著科技時代的進步,會說閩南語俚語的長輩漸漸離開人世,這樣的生活俚語智慧流傳慢慢式微。

國民小學的本土語言教學或許會有閩南語的課程教學,但著重在日常生活對話與對物品的認識,本計劃期望透過繪畫情境和創意展演的表現,讓學生加深閩南語俚語的學習及生活運用,並且從俚語中了解到台灣時代的變遷及早期人們的生活樣貌和做人做事道理。

原本計畫只是單純的想要把閩南語俚語傳承下去,幫學童種一顆種子,待日學童可以自行深入了解。然而在資料蒐集的過程,與長輩及閩南語老師的交流中,以及教學過程中學童的反饋,有愈來愈多的想法出現,不但邊教學邊做滾動式教案修正,也得到來觀課專家老師肯定,使教學內容更精采。因為內容充實度比原先的教案更紮實,收穫最多的是自己,也感動台灣農業時代人們生活的純樸與智慧。

在引導學童如何將閩南語俚語和生活事件結合套用時,更驚艷於學童的創意無限,分享內容有自己真實生活的烏龍事件,也有超現實的故事情節,反而是我從學童身上學到許多。

 

課程圖片